时间 费用 贷款 公司 车辆 万元 企业 银行 自己的 美国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协力补好现代设施农业短板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08 07:09:00    

在内蒙古自治区某地的温室大棚,农户们正在采摘刚成熟的香瓜;在辽宁省大连市的一家现代设施农业产业示范园,通过AI决策系统培育的樱桃已挂满枝头……眼下,我国北方许多地区忙于春耕,众多现代设施农业基地洋溢着一片“春收”景象。

所谓现代设施农业,是在环境相对可控条件下,采用工程技术手段进行动植物高效生产的一种现代农业方式,已成为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典型代表。多年来,我国将现代设施农业作为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突破口,推动产业规模持续扩大、技术装备迭代升级,发展质效显著提升。例如,山东省寿光市蔬菜产业示范园依托智能温室、物联网及先进的运营模式,实现规模化高效生产,大棚蔬菜达60万亩,成为全国最大的设施蔬菜种植基地。又如,陕西省杨凌智慧农业示范园集成环控、滴灌及无土栽培技术,运用大数据实时监测突破季节制约,单位产量是露地种植的8倍。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目前全国现代设施种植面积达到4000多万亩,占世界设施农业总面积的80%以上,约70%的肉蛋奶和52%的养殖水产品由设施养殖提供。

政策的保障和支持力度对于现代设施农业的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农业农村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印发的《全国现代设施农业建设规划(2023—2030年)》明确提出,到2030年,全国现代设施农业规模进一步扩大,区域布局更加合理,科技装备条件显著改善,稳产保供能力进一步提升,设施农业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和资源利用率明显提高,发展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不断增强,从事设施农业生产的农民收入大幅增长。农业农村部印发的《关于发展现代设施农业的指导意见》提出,展望2035年,设施农业全面升级,供给保障更加有力,技术装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生产效率、产出质量和带动作用明显提升,基本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优质化食物消费需求。未来,现代设施农业有望成为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不过,在发展过程中,仍存在区域发展失衡、政策协同缺位、要素保障薄弱、绿色转型滞后等问题。对此,须加强顶层设计,多措并举补好短板。

协同构建全域协调格局。强化区域协调发展制度设计,针对中西部与东部设施农业发展水平差距问题,完善“东扶西、强带弱”的区域协作体系,破解设施农业空间不平衡难题。完善政策协同配套体系,组建设施农业跨部门协调专班,各级政府及时出台配套实施细则,建立政策落实反馈机制。创新要素保障机制,设立现代设施农业专项发展基金,通过特许经营、投资补助等方式吸引社会资本,构建“财政引导+金融创新+社会资本”多元支持体系。

推动绿色技术创新转化。加快现代设施农业绿色技术攻关,增加示范项目补贴,建立企业绿色生产认证体系,构建“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应用推广”全链条支持机制。完善投资风险分担机制,降低相关企业投资风险,创新市场化风险对冲工具,建立设施农业“政银保担”联动机制,推动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设立设施农业板块,为技术密集型企业提供股权融资渠道。以政企研金协同创新突破温室核心技术,构建“政银担”融资体系,形成可复制的全链产业化模式,为全国作出示范。

标准引领与创新双轮驱动。强化标准品牌建设与培育,通过相关措施提升农产品竞争力,制定设施农业全产业链技术标准体系,实施“现代设施农业名品”培育工程,定期评选国家级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对入选产品给予地理标志商标培育支持。完善设施农产品流通服务体系,弥补冷链物流设施短板,推广“设施农场+社区团购+电商直播”融合模式,建立设施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作者:张宇伯 王 丹 来源:经济日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