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费用 贷款 公司 万元 企业 车辆 银行 美国 中国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聚焦兰洽会丨引擎轰鸣奏响强市曲 烟火升腾托起百姓梦——今年上半年我市高质量发展步履铿锵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07 13:06:00    

平凉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张成龙

七月的平凉,泾河两岸草木葱茏,崆峒山下活力奔涌。

从工业车间的智能流水线到田间地头的丰收景象,从项目工地的建设热潮到城乡市场的消费活力,平凉正书写着高质量发展的崭新篇章。

2025年上半年,我市聚焦“三区一城市”建设,交出了一份含金量十足的发展答卷:1至5月,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2.1%,固定资产投资增长7%,限上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长14.8%,主要经济指标均保持两位数增长,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稳中有进、质效双升的良好态势。

工业引擎轰鸣作响 转型升级蹄疾步稳

工业是实体经济的骨架,更是高质量发展的支柱。

我市坚持把工业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通过传统产业“老树发新芽”与新兴产业“小苗成大树”并举,推动工业经济规模与质量同步跃升,为全市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灵台电厂。

灵台电厂的建设现场,见证着能源产业的绿色蝶变。6月23日,该厂2×100万千瓦超超临界燃煤机组2#机组成功并网发电,标志着这个总投资78.82亿元的重大项目进入实质性运营阶段。

在灵台电厂智慧管控中心,工作人员紧盯多屏数据与系统界面,精准调度电力生产,以科技赋能保障能源稳定输出,助力平凉工业经济绿色高效发展。张成龙 摄

在智能化控制中心,实时数据显示机组运行稳定高效,每天可向山东输送近5000万度电,同时通过深度调峰,为4000万到5000万度新能源电量腾出发电空间。该机组采用的超超临界技术,使每千瓦时供电煤耗降至265克以下,较传统机组效率提高约7%;配套的高效脱硫、脱硝与除尘装置,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52万吨。项目一期投产后年发电量达100亿千瓦时,带动当地新增就业岗位800多个,为灵台县从传统农业县向工业主导型转变提供了核心支撑。

在平凉海螺水泥有限责任公司的实验室,智能转型的图景生动呈现。一台高1.5米的机器人精准完成水泥样品的取样、研磨和检测,全程无需人工干预。

“智能机器手臂不仅降低了劳动强度,检测效率也提升30%以上。”公司生产品质处副处长韩鹏介绍,今年4月完成的智能质量控制系统改造,通过全流程质量管控模型,实现了原材料配比、生产过程参数、成品质量指标的全方位优化。

近年来,该公司还完成了数字化矿山改造、1#窑综合能效提升改造等系列升级项目,建成一线窑AI控制系统,获评第二批甘肃省科技创新型企业,其数字基础设施集成场景入选省级智能制造优秀应用场景。

平凉国维淀粉有限责任公司的车间里,玉米加工全程自动化运转。“农民收获的玉米不用晾晒打包,散装即可送来,我们用液压翻板入仓,湿法加工生产。”公司董事长石玉宝说。

工人在平凉国维淀粉有限责任公司生产车间作业(资料照片)。平凉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姚志强 摄

作为省级重大招商引资项目,国维淀粉已建成年加工80万吨玉米的生产线,形成七大产品矩阵,副产品综合利用率达100%。通过投资5000万元建成的数字化车间,产品合格率提升至99.8%,能耗降低18%。

今年一季度,该公司生产玉米淀粉13.6万吨,完成产值6.4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1.1%和12.8%。更重要的是,依托其玉米淀粉原料,平凉工业园区成功引进陕西量维、河南新仰韶等企业,开发出生物胱氨酸、饲用酶制剂等高附加值产品,实现了“引进一个企业、带出一条产业链”的集聚效应。

平凉国维淀粉有限责任公司生产车间(资料照片)。平凉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姚志强 摄

在重点企业的带动下,全市工业经济展现强劲增势。1至5月,全市原煤产量1199.4万吨,增长13%;甲醇产量29.5万吨,增长25%;水泥产量137.1万吨,增长4%。煤炭、电力、建材等重点行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0.2%、17.5%和9.2%,工业经济的“压舱石”作用持续凸显。

项目建设量质齐升 发展后劲持续积蓄

项目是发展的生命线。今年以来,我市坚持“项目为王”理念,深入开展“项目攻坚突破年”活动,千方百计抓项目、促投资,以项目建设的“加速度”撑起经济发展的“硬脊梁”,为高质量发展筑牢根基。

在崆峒区泾河川万亩现代农业示范园日光温室内,农民正在管护辣椒苗(资料照片)。平凉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姚志强 摄

崆峒区泾河川现代农业产业园内,智慧农业科技示范园项目建设正酣。12.4万平方米的智能玻璃温室主体已架设完成,工人正在安装内部配套设施。这个总投资5.4亿元、占地706亩的项目,由农业产业化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江苏绿港参与建设,集生产、加工、销售、科研、培训、休闲采摘于一体。

“项目建成后将建立‘联农带农、助农兴农’机制,就近解决劳动力460多人,年人均收入可增加2万元以上,增加村集体收入100万元以上。”四十里铺镇副镇长赵士鑫说,这是崆峒区创建蔬菜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的生动实践。

在庄浪县综合托育服务中心工地上,工人们正在进行钢筋绑扎和模板支护。“县上相关部门通过现场办公、部门联动,及时解决了水电接入、材料运输等问题。”项目经理柳吉谧介绍,该项目总投资5392万元,计划2026年6月完工,建成后将缓解当地婴幼儿托育资源短缺问题。今年以来,庄浪县落实重大项目“三个一”包抓责任制,推行“月调度、月通报、季分析”制度,确保项目按计划推进。

工人正在甘肃雨森年产36万吨生活用纸项目车间内加快生产。平凉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张成龙 摄

崇信雨森第三大生产基地车间内,4台纸机同时运转,一卷卷原纸源源不断输出。今年5月,这个总投资45亿元的西北最大造纸基地一期项目投产,标志着崇信县在纸制品产业链发展上迈出关键一步。

“从项目签约到一期投产,县上招商专班全程‘一对一’服务,解决了土地、环评、用工等问题。”企业负责人称,崇信县建立的全流程闭环服务机制,对重大项目实行“一企一策、一事一议”,24小时响应需求。今年1至5月,该县实施招商项目24个,到位资金29.9亿元,同比增长201.11%,为县域经济注入了新动能。

灵台县现代包装科技产业园三力明塑业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工人正在加快生产编织袋。平凉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张成龙 摄

截至目前,全市178项续建项目复工174项,430项新开工项目开工327项,开复工率达82.4%。从产业分布看,第一产业投资增长33.4%,第三产业投资增长16%,项目建设的均衡推进为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提供了坚实支撑。

特色农业提档升级 乡村振兴根基筑牢

深入实施特色产业扩量提质延链增效行动,做强牛果菜、衔接产加销、融合农文旅,推动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为我市乡村振兴注入了持续动力。

灵台县国家级平凉红牛核心育种场里,专家团队对第三代红牛进行基因测序和生长监测。通过实施“万千百十”养牛计划,全市已建成369个规模养殖场,推进“强龙延链”工程,研发生产牛肉制品、骨制品等6大系列112种产品,建成有机肥加工生产线23条、肉牛屠宰及分割生产线8条,年屠宰能力达20万头。

静宁县德美现代有机苹果示范园(无人机照片)。平凉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姚志强 摄

静宁县智慧果园中,水肥一体化系统精准灌溉,无人机进行病虫害监测。近年来,静宁苹果通过“改老园、建新园、强链条”实现升级,全市建成160个果品专业村,矮化密植果园突破30万亩。

庄浪县万泉镇果农陈建军的5亩苹果园加入“梯田认养计划”后,发展观光采摘、农事体验,年增收超3万元。“以前靠天吃饭,现在靠景生财!”陈建军说。围绕苹果产业,庄浪构建起从标准化种植到精深加工的全链条:智能分选线按糖度分级,气调冷库错峰销售,苹果脆片、果醋等12类深加工产品让鲜果价值提升3倍。

今年1至5月,全市改造老旧果园14.95万亩,新增矮化密植果园3.28万亩,特色果产业向品种优良化、管理标准化、销售品牌化加速迈进。

在崆峒区泾河川万亩现代农业示范园日光温室内,村民正在给人参果疏花(资料照片)。平凉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姚志强 摄

崆峒区泾河川万亩现代农业产业园的日光温室内,种植大户梁紫薇带领工人为辣椒整枝吊蔓。“产量和价格都不错,得精心管理争取更好收成。”近年来,崆峒区创新构建“2+2+2+N”高效型现代蔬菜产业体系,推进设施蔬菜和高原夏菜提质增效,建成一批优势特色产业园区。今年前5个月,全市新增蔬菜生产设施4412亩,蔬菜产业向绿色有机方向稳步发展。

在华亭东华镇黎明川蔬菜基地,黄瓜、西葫芦、辣椒正值采摘期,村民李小艳说:“在菜棚务工离家近,能挣钱照顾家,还能学技术。”该基地种植各类蔬菜1500亩,预计年产210万公斤,销售收入约600万元,带动周边200多人务工,人均增收超万元。

粮食生产根基稳固。我市制定印发稳定粮食生产行动方案,逐级分解任务。针对4月份旱情,启动农业抗旱四级应急响应,组织3支农业科技服务队下沉指导,累计覆土压实地膜30.91万亩、喷施叶面肥72.69万亩、完成小麦“一喷三防”135.03万亩,启动水利设施灌溉33.68万亩。至7月1日,全市已收获小麦90.76万亩,复种粮食22.09万亩,夏粮丰收已成定局。同时,压茬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2024年项目续建完成1.55万亩,2025年下达的5.55万亩建设任务已全部完成初步审计评审,为粮食持续增产打下坚实基础。

如今的平凉农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的画卷徐徐展开。全市已建成390个和美乡村,占发展类村庄的51.5%;农村卫生户厕普及率达77.1%;“1345”乡村治理模式全面推广,农村人居环境和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消费市场暖意渐浓 民生福祉不断增进

随着促消费政策落地见效,我市消费市场持续回暖,文旅融合深化,民生保障有力,城乡居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

销售人员在家电展销区向市民介绍不同型号电视性能(资料照片)。平凉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姚志强 摄

华亭市百盛电器专卖店内,市民苏学武办理家电以旧换新补贴手续。“总价7198元的热水器和洗衣机,补贴后只花了5758元,拿到1439.6元补贴,很实惠。”

今年以来,我市落实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争取补贴资金1.15亿元,已兑付9531.52万元,拉动消费8.94亿元。通过开展油品券、非油券让利促销和汽车、家具家电下乡活动,有效激发市场活力。

1至5月,全市限上社会消费品零售额达29.73亿元,部分升级类商品增势强劲,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通讯器材类零售额分别增长54.7%、74.6%,新能源汽车零售额增长51.6%。

文旅融合为消费注入新活力。庄浪县百万亩梯田景区,麦浪与云海交织。“以前种地年收入几万元,现在搞梯田观光和苹果采摘,收入翻几番。”农家乐经营者吴利斌说,他的生态农家乐长期用工30人,果园年收入30万元,农家乐年收入40万元。

在华亭西华镇什民村,通过打造“六园”版块、开发“四类景观”,吸引大量游客。“今年接待游客超2万人次,带动群众家庭收入增长20%,实现田园变景区、农房变客房。”村党总支部书记张建文说。

1至5月,全市累计接待游客2671.66万人次,实现旅游花费136.15万元,分别增长25.46%、21.69%,文旅产业成为经济增长重要力量。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我市坚持劳务输出和就地转移两手发力,今年前5个月输转劳动力44.1万人,创劳务收入65.51亿元,安置乡村公益性岗位1.4万人。

静宁县工业园区豪斯特汽车座椅生产车间,工人正在赶制汽车座椅。平凉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张成龙 摄

静宁县工业园区豪斯特汽车座椅生产车间,工人马小娟熟练操作缝纫设备:“以前在外打工照顾不上家,现在家门口上班,月挣4000多块,能挣钱顾家。”该公司已带动160人就业,二期项目将新增160个岗位。

就业渠道拓宽让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

静宁县工业园区豪斯特汽车座椅生产车间,工人正在赶制汽车座椅。平凉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张成龙 摄

灵台县现代包装科技产业园三力明塑业有限公司,从签约到投产仅用4个月,带动80多名群众就业,月工资3000元以上。

从工业车间到田间地头,从项目工地到消费市场,强劲的发展态势彰显了全市上下干事创业的精气神。展望未来,我市将继续围绕“三区一城市”目标,坚定信心、鼓足干劲,以更大力度、更实举措推动高质量发展,奋力谱写现代化建设新篇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