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53个“生态鸟巢”让鸟儿安居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02 10:26:00
当镜头掠过三江源头的电网铁塔高处,藤编的“生态鸟巢”里,鸟儿正在悠然栖息。
这项由国家电网在青海发起的暖心之举,目前正在中国乃至世界推广,并入选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六次缔约方大会(COP16)典型案例。3月,全国“两会”期间,在青海省代表团的开放团组活动上,全国人大代表、青海省委书记吴晓军向外界展示了安装5000多个“生命鸟巢”守护三江源头生态和谐的画面……
2016年至今,国家电网在三江源地区安装“生命鸟巢”5053个,成功引鸟筑巢2600余窝,引鸟筑巢率超过50%,电网铁塔上的“生命鸟巢”,正书写着高原上“人鸟和谐相处”的动人篇章。

从驱到引,书写人鸟共生篇章
在“中华水塔”三江源地区,巍峨的输电铁塔曾经常受到鸟类活动的影响。草甸地形缺乏高大乔木,使得耸立地面的输电铁塔极易成为当地鸟类栖息筑巢的首选。然而,鸟巢杂物坠落、鸟类误碰线路等易诱发电击,造成电路跳闸等隐患,不仅威胁电网安全运行,更直接危及鸟类自身生命。
面对这一难题,传统采用的防鸟刺与驱鸟镜效果甚微。国网玉树供电公司运维检修部配电运检专责韩生海向记者介绍,堵不如疏,电网工作人员另辟蹊径,想出了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主动为鸟筑巢。由此,一场从“驱鸟”到“护鸟”的破局实践,在高原大地悄然展开。
2016年,首批20个由天然藤蔓编织的“生命鸟巢”在铁塔安全区域安装,成效令人欣喜,试点区段鸟类危险停留锐减。
“从防鸟驱鸟到护鸟,我们的理念和管理方式悄然转变。”韩生海说:“人与鸟类和谐共生的图景正日益增多。”
精准定制,让鸟儿“安心定居”
那么,如何让鸟类选择“生态鸟巢”栖息,让它们在这些家园里“安心定居”?
国网青海省电力公司工作人员基于前期收集的鸟类活动轨迹数据,在安全区域试点安装“生命鸟巢”的基础上,对鸟类进行了定制化“家居服务”。
考虑到高原地带多大鵟等猛禽,在距离带电部位90厘米的位置搭建起了直径约1米、深约0.4米,用藤条编织、棕垫铺底的圆形碗状人工鸟巢。考虑到不同地域鸟类种群的差异,国网青海省电力公司为可可西里大型猛禽特制耐风沙藤条巨巢,为玉树小型鸟类打造抗高寒精巧竹筐巢穴。
提及实施过程中的挑战,韩生海表示,安装“生态鸟巢”常涉及主框与钢构架的拼接,加之巢体尺寸宽大,工作人员在攀爬高耸铁塔时行动受限,还需克服高海拔带来的生理挑战。然而,目睹鸟类陆续在“生态鸟巢”中安家落户,一切艰辛都化作了内心的满足与动力。
云端监测,记录鸟类“高清档案”
2023年3月,国网青海省电力公司在玉树藏族自治州隆宝自然保护区增设了高清视频监测点,将人工鸟巢与视频监控技术融合,构建起“云端生态屋——生命鸟巢观测站”,实现了对鸟类种类、数量、栖息行为的全方位、全天候智能监测。
韩生海说:“通过云端的监测点位,我们记录下鸟类筑巢、繁殖、育雏及迁徙等珍贵生态场景。”韩生海表示,一幅幅雏鸟破壳而出、日渐成长的画面,特别触动人心。
“生命鸟巢”实现了从被动“驱鸟”到主动、长期“护鸟”的转变,不仅保障了鸟类与输电线路的和谐共存,更在三江源自然保护区产生了显著的生态效益。
韩生海介绍,“生态鸟巢”可以维护生物链平衡,促进草原生物多样性,有效抑制鼠兔等啮齿动物对草原植被的过度啃食。同时,减少了因生物链失衡导致的草场退化风险,间接避免了为修复生态、防治沙漠化所需投入的经济成本。另外,因鸟类活动引发的线路跳闸事故大幅减少,电网供电可靠性显著提高,相应的维护成本也随之下降。
和谐共生,绘就生态大美图景
2024年9月14日,为强化生态环境风险管控,国网青海省电力公司依据《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关于印发生态环境风险管控三个清单的通知》(国家电网基建〔2024〕501号),结合高原电网实际,编制形成省级“三个清单”,系统性建立生态环境保护长效机制。
记者从国网青海省电力公司获悉,除了“生态鸟巢”建设项目,国网青海省电力公司还积极持续推动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应用《青海高寒荒漠地区电网工程迹地植被拟原生态营建技术研究与应用》成果,科学配置本土植物种质资源,优化播种工艺;编制《战斗门330kV输变电工程扰动区植被恢复方案》,指导工程植被高效修复,助力水土保持设施高标准通过验收;针对工程沿线高山丘陵占比高、气候恶劣、生态脆弱等挑战,采用重载无人机、索道等运输方式,压缩施工范围,在高山边坡铺设可降解编织袋,填装育土进行生态拦挡,实现植被快速覆盖……
三江源头,黑颈鹤、斑头雁等频频现身,大鵟等鸟类实现安居,青海牢记保护生态环境是“国之大者”,聚力打造生态文明高地,以高水平保护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记者 文月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