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费用 贷款 车辆 公司 万元 银行 企业 自己的 美国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薛洪言:信用卡规模收缩背后是价值重构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30 16:49:00    

中新经纬4月30日电 题:信用卡规模收缩背后是价值重构

作者 薛洪言 苏商银行特约研究员

近日,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官网披露的信息显示,交通银行太平洋信用卡中心唐山分中心终止营业,这是二季度以来该行关闭的第10家异地信用卡分支机构,广发银行、民生银行等机构紧随其后。据统计,全国性商业银行在不到四个月内关停的异地信用卡分中心数量已接近30家。这一现象与行业数据相互印证——2024年末信用卡和借贷合一卡在用发卡数量较上年减少4000万张。

信用卡分中心短期内集中关停,折射出信用卡业务整体收缩的行业趋势,更揭示了银行业在经济周期与数字化转型双重压力下的战略抉择。过去数年,银行通过与互联网平台合作实现信用卡业务的快速扩张,过度追求发卡量导致客户资质普遍下沉。部分银行信用卡不良率持续攀升,也成为银行主动压降信用卡业务的核心原因。此外,监管政策变化亦成为行业变革的直接推手,2022年发布的信用卡新规对连续18个月以上无客户主动交易且当前透支余额、溢缴款为零的长期睡眠信用卡比例设置硬性约束,倒逼银行加速清理无效账户。

从大的趋势上看,这一调整与信用卡业务底层逻辑的转变也有密切关系。近年来,移动支付的普及深刻重塑了消费金融生态,第三方支付工具已覆盖86%的网民群体,年轻客群更倾向于使用数字化信用产品。我们此前调研显示,Z世代用户中将信用卡作为主要支付工具的比例不足三成,这种趋势倒逼银行重新评估信用卡的底层业务逻辑。

面对行业变局,商业银行的破局之道在于重构信用卡的业务本质。在规模驱动时代,银行通过“跑马圈地”追求发卡量的增长模式已难以为继,当前更需转向“价值深耕”。结合2024年的银行年报信息来看,当前银行信用卡展业策略呈现出以下特点:

一是消费场景更加聚焦,且线上化趋势明显。如多家银行通过联名卡、权益包等产品聚焦创新绑定商旅、商超、新能源汽车等细分领域,以差异化服务提升用户黏性;同时,信用卡线上消费占比显著提升。二是用户运营更加精细化,分层管理成为标配。在客群经营上,行业普遍转向存量价值挖掘,通过分层管理体系精准匹配分期产品与权益,并强化高净值客户的跨境消费、高端医疗等服务供给。三是风控策略更偏保守,“平稳、低波动”策略成为主流,动态调整授信策略、压降不良生成水平成为共性选择。

短期来看,信用卡行业的阵痛仍在继续。在经济增速换挡与人口结构变化的背景下,未来更多区域将经历类似转型阵痛。但这场变革绝非简单的规模收缩,而是行业从数量扩张向质量提升的必经之路。那些能够将信用卡深度嵌入消费生态、通过科技赋能实现精准风控、依托综合金融服务提升客户价值的银行,将在新一轮行业洗牌中占据先机。

中长期视角看,信用卡业务的未来,终将在服务民生与商业可持续之间找到平衡支点。它不会消失,但必须完成从工具到生态的进化。不能再把信用卡视作单纯的支付工具,而是逐渐进化为连接消费场景与综合金融服务的生态纽带。从部分银行的创新实践看,通过打通积分兑换、消费返现、理财增值等权益链条,银行得以深度绑定客户生命周期价值。这种模式创新揭示了信用卡业务的未来图景——即成为零售金融生态的核心节点。

在扩内需、促消费的国家战略框架下,信用卡业务的转型升级,既是挑战,更是机遇。唯有那些真正理解客户需求、善用科技手段、深耕服务价值的机构,方能在这场产业变革中赢得未来。(中新经纬APP)

中新经纬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

责任编辑:宋亚芬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