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万元 公司 贷款 费用 企业 车辆 银行 中国 美国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如同组织一场战役”,阅兵式里的历史细节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9-04 06:01:00    

2025年9月3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 新华社❘图

北京天安门广场,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广场,见证了新中国成立后的诸多重大时刻。2025年9月3日上午,又一次抗战胜利日大阅兵在这里举行。

70分钟的阅兵式上,45个受阅方(梯)队,依次通过天安门广场。14年抗战历程、80周年胜利日纪念等元素,巧妙融入受阅队形设计。

62位外国领导人及有关国家高级别代表、国际组织负责人、前政要等应邀出席大会。阅兵式盛况用85种语言向全球受众现场直播。

过去的8月,这场阅兵式已经历了三次夜间预演。首次演练有2.2万人参加,第二次为4万人,最后一次是“全流程、全要素”演训,参演人数并未公开。

就像一台精密的钢琴,经历了一次次精细的调音。一个眼神的交汇,一次指令的传达,一个方队的集结,一辆战车的站位,每一个环节都被嵌入时钟,如同精密的齿轮,直到环环相扣,分秒不差,纤毫毕见。

从1949年到2025年,新中国举行了多次重大阅兵式。每次阅兵式上展示的明星装备都在更新迭代,不断激起人们对“大国重器”的热烈讨论。

这背后,有中国国防工业从引进仿制到自主创新质的飞跃,也有人民军队作战半径从“近程防御”到“远域打击”的悄然延伸。从“国土防御”到“大国责任”,人民军队正成为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

胜利日阅兵

上午9时许,随着报时钟声响起,纪念大会正式开始。

站在长安街上望去,天安门广场景观以中轴线为界对称铺开,丰饶金、城墙红与橄榄绿三色交织,像一轴优美的画卷缓缓展开,庄重的氛围浸润在广场的每一处角落。

人民英雄纪念碑前,“1945”和“2025”两座年号台静静矗立,宛若两扇大门,等候仪式启幕。国旗护卫队伴随礼炮声出场,他们从纪念碑下集结出发,朝着天安门广场旗杆迈进。

军乐团肃立无言,这是仪式上少数没有音乐伴奏的瞬间。铿锵的脚步声,回荡在这片肃穆的空间。

绿草和鲜花象征大地,“红色长城”造型的年号台拔地而起,托举起两个重要的年份。两侧各有7只洁白的和平鸽雕塑,栩栩如生,象征着中华民族14年浴血奋战、赢回和平的漫长征程。

据悉,广场上搭建的临时观礼台可容纳3.7万人。加上长安街两侧的观礼席,最多可容纳超5万人同时观礼。

天安门城楼观礼台上,受邀参加阅兵式的中外嘉宾凝神肃穆。

外交部部长助理洪磊8月28日披露,受邀出席此次纪念活动的嘉宾中,包括26位外国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从亚欧大陆到太平洋群岛,从非洲高原到拉美海湾,他们的名字,串起了一幅跨越五大洲四大洋的地图,印证着国际社会对中国抗战历史贡献的认可。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从未主动挑起过一场战争,是派出维和人数最多的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在和平与安全问题上,中国是世界上纪录最好的大国。”洪磊说。

整场阅兵活动分为阅兵式、分列式两个步骤进行,时长约70分钟。

在备受瞩目的分列式环节,45个受阅方(梯)队,按空中护旗梯队、徒步方队、战旗方队、装备方队、空中梯队的顺序,依次通过天安门广场。

雄兵列阵长街,铁流滚滚前行,战鹰振翅晴空。

阅兵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中央军委联合参谋部作战局少将副局长吴泽棵介绍,此次所有受阅武器装备都是国产现役主战装备。部分陆海空基战略重器、高超精打、无人和反无人装备,也是第一次对外展示。

“可以说,这次受阅的武器装备信息化、智能化程度都比较高,充分体现了我军适应科技发展和战争形态演变、打赢未来战争的强大能力。”吴泽棵说。

从诸多细节可见,受阅方队也经过了精心设计。

比如,空中护旗梯队由多型直升机组成多个编队,以护卫旗帜、编成字符、悬挂标语等方式出现;徒步方队体现“一老一新”:既有“八路军、新四军、东北抗联、华南游击队等”为前身的抗战老部队,又有新型军兵种等。

寓意抗战的年代符号也被融入队形编排。比如,今年的联合军乐团,除了现场演奏《松花江上》《保卫黄河》等经典抗战曲目外,还在演奏队形上设置了14个排面,前排设置了80名礼号手,寓意分别为14年抗战与抗战胜利80周年。

“阅兵动用上万人、上百架飞机、数百台地面装备,要实现整齐划一、精准协同、米秒不差,如同组织一场战役,整个阅兵的筹划准备和组织指挥,需要科学的训练和周密的保障。”中部战区阅兵指挥机构办公室常务副主任、政治工作部少将副主任徐贵忠说。

2025 年 9 月 3 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 80 周年大会在 北京隆重举行。这是抗战老战士在天安门城楼上敬礼。 新华社|图

战略“王牌”

今年的阅兵式上,地面装备最后登场的是两支核导弹方队。

受阅第一方队里,“惊雷-1”空基远程导弹、“巨浪-3”潜射洲际导弹、“东风-61”陆基洲际导弹、“东风-31”新型陆基洲际导弹,首次集中展示我军陆、海、空基“三位一体”战略核力量。

受阅第二方队里,12台大型导弹运输车上,装载的是“东风-5C”液体洲际战略核导弹。据称,这是我国战略反击体系中的重要组成,“打击范围覆盖全球,全时戒备、有效威慑,以武止戈、砥定乾坤”。

近年来,通过国内外的航空航天展览,普通人也能一睹战机、导弹的英姿。然而,战略核导弹只有在重大阅兵式上才能见到。

中国人民解放军火箭军某部退役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邵永灵直言,“每次阅兵式里最让人期待的就是火箭军,最大的谜团也在火箭军身上。”

相较于其他领域,战略导弹技术难以从外引进,考验着一个国家的自主研发能力。邵永灵表示,当前我国火箭军导弹,从近程、中程、远程到洲际,从弹道导弹到巡航导弹,谱系非常完整。“可以说,我们有100%的自主知识产权。”

很多“60后”军迷都忘不了,在1984年国庆阅兵式上,第一次看到“东风家族”时的震撼。这是中国战略导弹方队首次参加阅兵。

阅兵当日,东风-3号、东风-4号、东风-5号等弹道导弹,由9台大型牵引车托举入场。这些“巨无霸”长约二三十米,直径约两三米,“战略王牌”首次揭开神秘面纱。

1999年国庆阅兵式上,人们惊讶地发现,与15年前相比,中国导弹变小、变短了。

“涂装军绿迷彩的新型导弹安放在一体化发射车上,机动性能增强了,具有极高的实战性。”邵永灵说,和1984年展示的那些“巨无霸”相比,新型导弹武器已脱胎换骨。

进入新世纪,东风家族日益壮大,再添新成员。

比如,2009年的国庆阅兵式上,巡航导弹方队首次亮相。邵永灵介绍,在同等射程下,弹道导弹的生产成本比巡航导弹的生产成本要多一个量级。而且巡航导弹精确定位,更适合“点穴斩首”。

2015年九三阅兵式上,又出现了东风-21D、东风-26等“大杀器”,可对海上目标进行打击。相当于火箭军从传统的单一陆地打击变成了陆海兼备。

2019年的国庆阅兵式上,长剑-100巡航导弹、东风-17导弹、巨浪-2弹道导弹等先后亮相,其中东风-41洲际战略核导弹被称为“我国战略核力量的中流砥柱”。

《兵器》杂志副主编肖宁也向南方周末记者回忆,1980年代,人们普遍把导弹武器视为“压舱石”,“战略反击的最后手段”。而如今,国家导弹装备体系化,无论是从数百公里的战术导弹,还是上万公里的远程导弹,都列序其中。

“由最开始的仿制追赶,从无到有,再到后来追赶直至领先,阅兵式上中国武器的变化,是中国科技发展的缩影,也是中国国防工业的缩影。”邵永灵说。

2025年9月3日,空中梯队飞过标记2025年份的年号台。图/视觉中国

摆脱仿制阴影

此次阅兵式上,除了东风-61、巨浪-3等战略威慑型“大国重器”惊艳亮相外,新型坦克、舰载机、歼击机等新型四代装备也大量展示。此外,陆上、海上、空中系列无人智能和反无人装备,以及网电作战等新型力量也引发关注。

新中国成立后,阅兵被列为国庆大典的一项重要内容。

1999年、2009年和2019年,分别举行了新中国成立50、60和70周年大阅兵,从中可以看到中国国防工业从仿制到自主创新的变迁。

“三次大阅兵,对外展示的武器大不相同。”邵永灵向南方周末记者讲述了一个细节。

1999年国庆大阅兵,又被亲切地称为“世纪大阅兵”。在武器装备方面,受阅的42种装备,90%以上都是新装备。10月1日当天,歼-8D型战机、轰油-6加油机、“飞豹”歼击轰炸机、直-9等国产战机一经亮相就引人瞩目。

当加油机拖着两根长长的加油管与两架受油的歼击机编队通过广场时,观礼台掌声雷动。每个人心中都涌起自豪感,世界上掌握空中加油机技术的少数国家里,中国占有一席之地。

“这些基本是二代机或二代机的改进型。”邵永灵注意到,同一时期的美、俄及其他西方军事强国,其主流武器早已升级至三代。阅兵式上偶现的三代装备,比如苏-27战机、S-300防空系统等,核心技术还是来自外国采购。

看到阅兵式展示着“买”来的先进武器,邵永灵心中不是滋味。她坦言,“当时我们跟别人确实存在明显代差。”

2009年国庆阅兵式上,歼-10、歼-11、空警-2000预警机等新一代国产战机出现在空中梯队。排在第一个的,就是被称为信息化作战“空中领袖”的空警-2000预警机。此次阅兵式上,飞机的数量和种类远超此前,国产化率也显著提高,但其中依然可以看到仿制的影子。

“歼-11身上可以看到苏-27的影子。另外,空警-2000预警机,虽然雷达是自己的,但是载机是从俄罗斯进口的伊尔-76。从这个角度看,这些装备在国产化上还是留下了一些遗憾。”邵永灵说。

到了2019年国庆阅兵式,“受阅武器装备全部为国产现役主战装备”成为媒体热点。

32个地面装备方队里,按照联合作战体系编成了七大模块,单独亮相的战略打击模块里,东风-41核导弹方队压轴出场;11个空中梯队里,运-20、歼-20等自主研发的明星战机也先后亮相。“可以说,我们现在已经彻底丢掉了仿制的帽子,展示主战装备实现完全自主知识产权。”邵永灵说。

除了空战、海战新型装备外,传统陆战武器上也能看到演变痕迹。

“新中国成立以来,解放军单兵装备也经历了多次迭代。”肖宁告诉南方周末记者,初期单兵使用的枪械落后,种类繁多。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仿苏制的56式突击步枪、53式步枪、50式冲锋枪等开始出现,初步形成轻武器装备体系。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先后推出过渡型武器“81式枪族”,和小口径的“95式枪族”。其中,95式枪族重量较轻、结构紧凑,步枪无托式设计等,都很适合身材相对瘦小的亚洲人。在弹丸的质量、穿出速度、穿深等方面也较有优势。“可以说,95式枪族在世界轻武器里都占有一席之地。”肖宁说。

再看战车系列,从59式坦克亮相,再到96式坦克的变化,陆战武器装备不断强化。出现在2015年九三阅兵式上的99A式主战坦克,是中国真正意义上的首款数字化主战坦克。其高防护性能、125毫米火炮威力、大马力发动机等,都保障其作战水平已稳居国际先进坦克行列,无愧于“陆战之王”的称号。

和平之师

今年的阅兵式上,空中无人作战方队里,新型察打一体无人机、无人僚机、舰载无人直升机等装备先后亮相。据悉,受阅的5型7种装备,是中国自主研制的新型空中无人装备,具备陆基、舰基作战能力,“创新未来空战新样式”。

回顾历次阅兵式,除了常规国防力量外,远域打击武器日益增多。从近程防御延伸到远域精准打击,中国军队作战半径大大拓展。

“1999年阅兵式上,能走得远的装备不多。”邵永灵以空军战机举例,当时二代机、二代半战机作战半径有限。空中加油机如轰油-6油量有限,难以给重型战机加油。如今的运油-20加油机,载油量超过100吨,可同时为3架战机进行空中加油。

“四代半战机都是‘油老虎’,运油-20的出现,大大提升了空军的远程作战能力。这也意味着我们的空军攻防兼备,可以越走越远。”邵永灵说。

早期人民军队也以陆军为主,随后有海军、空军、火箭军等新的军兵种加入大家庭。从阅兵式中也能感受到人民军队如何一步一步由弱变强,由小变大。

邵永灵指出,上世纪90年代起,我军号召“打赢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后来转变为“信息化条件下的局部战争”。这一转变,体现了信息在打赢制胜中的关键作用。比如,2019年国庆阅兵式上备受瞩目的99A坦克,也是我军首款数字化主战坦克。从解放军的公开军演中,可以看到机器狗、机器狼的活跃身影。

“现如今,信息化基础上又增加了智能化。”邵永灵表示,近几年的局部冲突中,可以看到智能化的武器装备越来越多。甚至很多武器系统可以自行选择攻击时机,自主判断是否达成作战目标,甚至是导弹飞行路线、无人机等也大量使用人工智能的成分。

“随着人类进入智能时代,战争形态也呈现出智能化的特点,可以说这是大势所趋。”邵永灵说。

军事评论员王群怀认为,除了新型号亮相外,无人装备、智能装备融入作战体系也值得期待。“比如,现在AI辅助指挥非常常见。以预警机为例,传统的预警机除起到雷达功能外,还需要很多人监视分析。而现在通过AI手段可以飞速把最具有威胁性、最需要打击的目标找出来,人工的压力就小多了。”王群怀说。

作为举国瞩目的盛事,过去的国庆阅兵往往聚焦于历史纪念与国防建设成果。近年来,邀请外国军队方队加入,单列维和部队方阵等举动,也彰显了中国维护世界和平的大国担当。

战争是一面镜子,纪念抗战胜利,让人更知和平珍贵。

2019年国庆70周年阅兵式上,头戴蓝色贝雷帽、身着荒漠迷彩服的维和部队方阵首次亮相。这是首次以维和部队为主组建的方队。缝绣在队员右臂的红色国旗,胸前飘荡的蓝丝巾,中国红与和平蓝交相辉映。

中国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第一大维和行动出兵国,常态保持8000人规模的维和待命部队,是联合国维和行动的关键力量。今年的阅兵式上,维和部队同样作为徒步方队之一亮相。吴泽棵介绍,这次受阅的维和部队方队,遂行过国际维和任务,具有东北抗联血脉,涵盖工程兵、步兵等兵种专业。

持续十余年的亚丁湾海域护航,远赴菲律宾、阿富汗、巴基斯坦、汤加等国执行人道主义救援,派出维和部队远赴艰苦地区执行任务,和诸多国家开展军事交流合作……过去立足于国土防御的人民军队正迈向世界。

中国军队走向世界,带来的是安全而不是威胁。

军事评论员张斌认为,当前防御依旧是中国国防的重心。“有这么强的武装力量和国防工业,这么先进的作战体系,但本质上对武力极其克制。到目前为止这是全世界罕见的。”

“走出国门不是为了炫耀武力,不是为了搞霸权主义,而是为了维护世界和平。中国军队是维护世界和平的一支重要力量。”邵永灵说。

(实习生张子健、冯筱雅对本文亦有贡献)

南方周末记者 毛淑杰

责编 姚忆江

相关文章